2008年
尾号限行及错峰多管齐下
尾号限行曾被视为北京最重要的交通管理措施之一。2008年起至今,延续奥运时的单双号临时管理措施,北京机动车“看号上路”两年,限行的效果正在被迅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抵消。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平均每月增加3万辆车;而今年上半年,每月新增5.75万辆,一天要新增2000辆。尾号限行的效果很快被猛增的机动车数量抹平。
但对尾号限行本身,事实上,自从实施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争议。一家创投公司总裁王兰通过测算得出,每车每年限行成本为2380元。限行措施人为压制机动车出行,造成了交通拥堵改善的假象,诱导了更多的购车需求。
今年4月初,北京出台了新一轮尾号限行等多项缓堵措施,其中包括81万人错峰上下班。当日,市区早晚高峰拥堵路段均有所上升,早高峰拉长了半小时,拥堵路段一度高达90余条。
政策实施后,质疑声四起。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说,大家现在反映效果不明显,是因为车太多,再明显的效果也被抵消了。如果车少一半,错峰的效果就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来。
2010年
限购车多次被提起
10月20日,面对“首堵”评论,北京官员首次公开表态,将采取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
9月17日,一场小雨让北京在晚高峰时段发生了9个小时的大堵车,拥堵道路达143条,市交管局的电子拥堵路段图几乎全线“飘红”,网友戏称那一刻的北京是一个“立体停车场”。10月18日,北京小雨,拥堵再次上演,整个三环路又成了一个活动的停车场。
严峻的拥堵形势下,控制机动车数量的意见在多种场合被再次提出。10月,国务院智库为北京交通支招,提及一定要控制小汽车消费。
10月20日,面对“首堵”评论,北京官员首次公开表态,将采取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而此前,北京对机动车一直是“不限制购买,但引导合理使用”。
11月30日,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北京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
截至12月5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1.1万辆。2.1万辆的增量仅用了一周时间,这种情况在往年年底的车辆增长中从未有过。近期,传言将“限购”,北京汽车销售火爆。
12月6日,北京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将制订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并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
限制购车“变奏曲”
●2006年11月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北京并不担心机动车的保有量,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机动车的合理使用。”
●2008年11月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北京市委市政府觉得采取控制机动车总量,限制购买、限发车牌的办法是不合适的。”
●2009年10月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表示,北京近期不会出台限制机动车购买的相关政策。
●2010年10月
国务院智库为北京交通支招,有国务院参事认为,全城都是小汽车,用车无限制,使用成本太低,未来五年一定要控制小汽车消费。
●2010年10月20日
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研究有关交通规划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控制机动车数量政策也在研究之列。
●2010年12月7日
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北京交通治堵方案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将尽快修改完善后,抓紧征求意见。
●2010年12月12日晚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公布,开征民意。其中包括拟合理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抑制小客车过快增长。
据公开报道整理
记者 刘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