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特殊的远征:从史迪威公路到腾密路
• 2007-02-04 • 本刊记者 吕翎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史迪威公路:血汗浇铸的抗战生命线

    早在张骞尚未开辟西北丝绸古道之前,西南的先民们就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四川成都到滇池沿岸,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这条“蜀身毒道”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古道”。腾冲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这条丝绸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条历经了2000多年岁月沧桑的古道,却被战争的炮火和硝烟打破了它的千年古梦。1941年,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切断了滇越铁路;1942年5月,日军又切断了滇缅公路。自此,外界援助中国抗战的两条陆上通道彻底陷入瘫痪。
    对此,远征军最高统帅史迪威将军只好另谋他图,重新开辟一条陆上运输线。1942年底,中、美、英三国协力在这条丝绸古道上修建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
    在修筑中印公路过程中,来自滇西28个县的各民族近20万民众,长途跋涉,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在中国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开山筑路,不到一年就打通了从昆明通往缅甸的国际通道--中印公路,并架通了中印输油管道。
该路从印度东北阿萨姆邦的雷多,越过印缅边境的班哨,从密支那进入中国,经腾冲到达昆明。据资料显示,修筑该路共搬运了1350万立方码(当时计量单位,1立方码约合0.7636立方米)土方,138.3万立方码沙子,修建了703座桥,耗资1.49亿美元,有2000多名战士牺牲在公路上。
     这条抗日“生命线”的建成,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和惟一的国际战略补给线。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国际社会通过该道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入中国(物资49万多吨,运进汽车1万余辆,运送部队战士约9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战和亚洲反法西斯战争,为盟军的太平洋反攻战和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书写了历史的重笔。二战结束后,这条路一直保持通车,是中国与缅、印、孟诸国进行民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外国友人赞叹道:“这是一条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并把这条公路与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东海海域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温家宝:坚定不移推进中日各领域对话合作
铁道部称实名购票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
今起我国将有大范围雨雪 影响春运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主要任务公布
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
美国希望韩国加入反导系统
四省市代省长、代市长通过正式任命 西藏选出新主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