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针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当日联合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多种举措,并立下了5大“军令状”。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发布实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中长期专项规划。
“军令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确保未来五年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据《纲要》显示,“十五”期末即2005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人(总人口约13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而2000年这一数字是3.1%。
《纲要》分析认为,到2010年,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预计就业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仅此一项,就业岗位缺口达到了1000万。显然,这还不包括其他领域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人群。有资料显示,至2010年,中国农民将减少至7亿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至少有近2亿农民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另外,目前中国人均0.02公顷以下(包括完全失地)土地的农民已接近5000万人,而且每年以百万级的数量在增加,如果再加上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失业人员以及退役军人,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无疑将更加严峻。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2005年城市居民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中,人们把失业同贫富差距、金融风险并称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三大风险。而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12月进行的一份调查也显示,就业问题已成为仅次于“住房与物业”的第二大城市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动态:海归人员成失业“新军”
40岁的罗枫,失业整一年了,他用“绝望”一词来形容目前的感受。
罗枫有着丰富的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曾在一家大型德资企业做过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后来做到了销售部副总经理。2002年,罗枫取得英国苏格兰内派尔大学MBA学历。
在很多朋友看来,连罗枫这样有着海外MBA学历并且有着光鲜从业履历的人都找不到工作,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曾几何时,“海归”还是高薪、高职位的代名词。
其实,放在当前中国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罗枫并不是少有的“个例”。最近,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通过对失业人群进行分析,发现高学历人士数量明显增多,失业群体有向高知识、高学历群体发展的迹象。
另据世界HR实验室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2004年底的一次调查也显示,大约只有58%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
来自深圳市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资料显示,该市2006年前10个月引进留学人员1310人,超过去年全年总数,创历史同期新高。统计表明,在深圳市人才市场上,有近三成“海归”变成“海带”(待业者)。
罗枫找工作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通过朋友介绍和网上发简历。在罗枫看来,“猎头”是自己面对的对象,至于挤人才市场,于他这样的人根本用不着。
“我的简历可能太耀眼了,跟我合作过的大多是知名国际机构,身价又高,可能吓退了很多人。”罗枫分析认为。为此,他正在着手修改自己的简历,尽量“平民化”一点。
此外,罗枫认为自己把民企排除在就业目标之外,也是导致自己难以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罗枫,认为自己这颗“优良种子”如果放到外企,很容易开花结果。可是,一旦放到民企,就会面临“改良土壤”的工作,这个过程会很累,很艰难。如果不这样,出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他“被彻底改造”,完全“中国化”。可即使这样,罗枫认为自己也“生存不下来”,因为他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可这一点国内民企很难做到。
2001至2004年,大批海归MBA回到国内就业。可是,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管理工作经验,也并不十分了解中国国情,于是回国后,他们往往照搬海外管理模式,其结果造成海归MBA的名声一落千丈。
“这种形象给我就业显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罗枫对《北京周报》说。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透露,目前中国归国留学生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回国人数增多,基数变大,博士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硕士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上升,他们大多是以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为主。
随着“海归”成分的变化,他们回国就业所涉及的领域也与传统“海归”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博士大多聚集在科研单位、高校等部门,而硕士则更广泛地分布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或国有企业。企业用人崇尚实战经验,而这正是很多“海归”所缺乏的。
此外,不少出国留学生都选择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专业,而这些学科也是国内高校的热门专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国内人才成本相对较低,相比动辄开出上万元月薪的“海归”,“土鳖”(对没有出国深造人才的戏称)们自然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年龄这么大了,工作不好找啊,总不可能让我去当一名销售员吧,再说我这个人也很爱面子,放不下脸跟人家拉生意。”在罗枫看来,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往前走,抓住每一个机会。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