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模式
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零售企业带着将近20亿元债务走向死亡。值得反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普马的重重危机?
“普马危机的根源在于其危险的商业模式。”在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杨谦看来,普马实行的是一种圈钱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自有资本比例过低,为了赢得市场占有率,企业不惜用供货商和银行的钱来支撑扩张。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多米诺骨牌很快就会相继倒下。
根据杨谦分析,一个2万平方米的普马或诺玛特大卖场,每天销售额大约100万元,2个月就是6000多万元,但普马一般都把货款结算定为3个月以上,这样就完全可以拿这6000多万元应付账款去新开一家店。新店铺可以一家家滚动地开下去,而不必自己出资。但可想而知,由于依靠供货商的资金发展,普马的资金链条相当脆弱,从2002年开始,普马在各地的连锁店经常出现拖欠供货商货款被起诉的事件,直到2004年年中,供货商集体发难普马各门店,造成普马完全断链,其资金黑洞才隐现出来。
事实上,普马这种危险的商业模式在零售业并非个案,很多零售企业仍在以相似的方式大举扩张。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研究所所长陈及指出,美国超市一般都讲信誉,都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付款,绝少出现欠供货商钱款的现象。但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零售商想以银行、供货商为主的第三方资金来维持运转和扩张,一旦银行和供货商抽回资金,企业便会突然缺血,引发休克。若不及时输血,就会像普马那样将自己送上“断头台”。
而对洋品牌的追捧和迷信也是普马能够高风险运营的另一前提。“很多地方盲目迷信洋品牌、大品牌,一味热衷于招商引资,只顾政绩,惟GDP马首是瞻。”商务部研究院国内贸易规划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育林指出,不能在开发建设商业网点时,就单纯为了获取政绩、增加就业和税收而对零售商大开方便之门,“评估、审批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自然会引起过度竞争,从而零售市场鱼目混杂、良莠不齐。”
据张育林透露,普马当时在各地的贷款大多为质押及担保贷款,质押物往往是普马在各地的地产及店面,甚至是流通性极大的仓储货物,而担保多为各地普马公司互相担保。
事后证明,这种关联担保对普马明显缺乏约束力,实则为后者的腾挪资金带来了便利。这造成了之后极为庞大而复杂的银行三角债务,而最终产生大批坏账。正是由于银行对贷款人资质审核的不完善,才有大量资金供给普马,让它四处开店。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