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北京学生科技教育成果展示会上展出的机器人吸引了一位小学生的目光。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北京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北里社区的一位小居民突然晕过去了(休克)。好在家里刚刚安上“999急救通”,家长立即按下急救按钮——迅速接通999急救中心,可“急疯了”的她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一时“忘”了“住哪儿”,而急救人员主动报出了她家的确切地址,很快,救护车赶到了……
在这一处处可见太阳能路灯的街道,65岁以上的老人及残疾人的住户在家也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他们都免费获得“999急救通”设备,与家中固定电话“捆绑”使用。在安装系统时,他们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病历资料、过敏史、亲友电话等信息都已存入999急救中心的计算机数据库里,只要按一下紧急呼救键,所有的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显示到999指挥中心的电脑上,即便谁独自在家而突发病症,无法表达住址和联系方式,只要按下电话上的“一键”就行了。此外,该呼叫系统还配备了“遥控器”,老人外出时可随身携带。
据介绍,安装“999急救通”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朝阳区科委联合投资400万元人民币开展的一个科技民用项目。而小关街道是北京首批“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中的一个。
去年,北京市科委率先在国内创建“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经专家及相关单位多次调研与两个多月的沟通讨论,12月26日,5个城区的6个街道被授予“示范区”称号。虽然有关“工程”要到今年6月份才能全部完成,但现在已有近30项先进技术在54个社区推广应用,覆盖面积15.34平方公里,受益居民达50万人。
科技成果进家门
位于海淀区中部偏东的清华园街道,也被列入“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首批名单。由于其辖区内拥有中国最知名的一个科技“发动机”——清华大学,因此这里9个社区的居民似乎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事实上,的确有清华计算机系等5家单位的近80人正为“邻居们”提供技术支撑与咨询服务,最近将有10项最新科技成果送进他们家门。
北京科技资源丰富,可许多成果却长期集中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墙”内,在街道(社区)层面又常常被视作“阳春白雪”。而设立“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的目的正在于搭建使之通往“下里巴人”的渠道,以“推动科技成果贴近民生,实现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成果转化,发挥民生科技作用,服务社区居民生活”。“该项工作被列为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12个科技支撑工程在社区的集中体现。”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