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水下考古模拟效果图。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供图
由于博物馆在海边施工,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一般的混凝土难以抵御海风的侵蚀,而且阳江每年都有台风的侵袭,因此,博物馆主体工程采用施工难度较高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这在国内外都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博物馆筹建办为此组织了多次专项论证,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据施工总监理王忠介绍,现在的博物馆可抵御广东沿海任何一次强烈的台风和海啸。
博物馆的外部结构全部用清水混凝土浇制而成,除了进行局部修饰外,不会进行任何装修:既不贴瓷砖,也不喷涂颜料。“国内外很多文化建筑都采用这种表现形式,旨在突出雅朴、大气的风格。”曹劲说,这样的建筑方式不是“偷工减料”,反而比普通的建筑施工要求更高。
在博物馆5个舱体中,位于中央,面积最大的3号馆,将是“南海Ⅰ号”永久的新家。这个模拟海底环境的60×40×12米的巨大的人工水域,将在未来注入海水形成一个封闭的海水循环系统,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个梦幻般的名字——“水晶宫”。
而今,“南海I号”已在沉箱中安稳入宫。为了保证“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不因环境改变而发生干裂等变化,工作人员定时给沉箱浇灌海水。目前,“水晶宫”南面通向码头的地方已经用混凝土灌注封闭,从而形成一个四周密封的舱体,然后经过防水处理后即可开始灌水。为此,“水晶宫”预先埋好了管线。海水将从附近的海域抽取,经过过滤和处理,循环运转。据悉,“水晶宫”将注入12米高的海水,蓄水近3万立方米。其水质、温度等都将营造成与“南海Ⅰ号”出水前所在的海底相似的水环境。为了降低“水晶宫”中微生物的存活量,会往海水里输入氮气,减少水中的溶氧量,从而保护“南海I号”的木质船体和文物。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