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退耕还林,如今的延安群山披绿,早已告别了传统印象中的“荒凉的黄土高坡”形象。
夏末延安,气候舒适。从飞机上俯瞰,绵绵群山,一片绿意。一场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让这座因“红色革命”而闻名于世的陕北古城换了新装。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历史上曾是个草木丰盛、群羊塞道的地方。然而,由于战乱、气候变化和移民屯垦等原因,延安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成为黄河中游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面朝黄土背朝天,生计全靠几亩田”也因此成为了陕北农民最真实的写照。
红色热土,绿色巨变。1999年,延安率先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工作。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延安,蓝天白云,群山披绿,波斯菊沿路盛开,早已告别了传统印象中的“黄土高坡”形象。至2009年底,延安市共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889.36万亩,退耕面积约占全省的27%,全国的2.5%。
在延安,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美丽的波斯菊四处可见。
2008年,国家林业局对延安市1999-2003年第一期政策补助到期的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在抽查的83.83万亩林木中,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达99.9%,其中四个县达到了100%。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惠民工程,对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延安市副市长薛占海说。十年来,延安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区域年降雨量增加。另外,据北京林业大学监测显示,延安土壤年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
十年退耕还林,延安争取到国家补助资金117.7亿元,至2009年底,已兑现给退耕户64.77亿元,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人口。退耕还林政策带来了农业结构上的调整,把广大农民引向了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道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均可享受的教育、科技扶贫、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资源的份额逐年上升。
“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退耕还林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延安初步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路”,薛占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