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立场
其实,中国领导人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立场是明确而有力的。例如,2012年2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来华出席第1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表示,中方密切关注并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洲央行正在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欧洲债务问题的措施,将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与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与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相信欧洲有能力、有智慧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
2012年2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时说,中方有关部门正在对中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的具体方式,以及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欧洲稳定机制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温家宝总理认为,欧洲自身的努力是关键。重债国家要痛下决心,根据本国国情实施恰当的财政政策。欧盟作为整体,除了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应该不断推进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结构性、机制性改革,向国际社会传递一致的、更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012年5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访问欧洲时多次表示,中方愿看到欧元稳定、欧洲经济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稳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欧洲团结、发展、繁荣。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说过,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对欧洲的进出口以及中国企业到欧洲的投资并购、绿地投资等,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这就是中国人的品质,说了算数,这就是中国人的胸怀。这也是中国自己的需要。
希腊退出欧元区将对中国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影响。直接影响是,中国持有的各种形式的希腊债券将大幅度缩水,中国在希腊的直接投资项目也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间接影响是,由于希腊退出欧元区后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难度会加大,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例如,欧洲债务危机不仅使欧洲的需求无法扩大,而且还使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显著上升。此外,危机还掣肘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利于中国的。
当然,危机也为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创造了机遇。例如,中国可以通过扩大从欧洲的进口、增加对欧洲的投资、购买一些欧洲国家的国债以及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的资金等形式帮助欧洲,使其早日摆脱危机。当然,欧洲也应该努力遏制“中国威胁论”的传播,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减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种种限制,扩大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事实上,在中国,虽然“唱衰欧洲”的声音时有所闻,但更多的人认为,一俟欧盟摆脱债务危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此外,经济治理的加强以及财政契约的实施,也会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因此,欧盟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中欧关系的前景也是美好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