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专家:制造大飞机技术上没有问题
吕 翎 • 2007-05-15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义研究员)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华副研究员)
 

自主研制大飞机,是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国人的普遍认同。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有没有能力制造大飞机?与美国波音、欧洲空客相比,中国航空工业存在哪些技术差距?在自主研制过程中,中国可能会面临哪些难题?4月28日,《北京周报》专访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两位资深专家,他们分别是从事航空工业战略研究的李广义研究员和从事飞机制造研究的任晓华副研究员。

 

《北京周报》: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是否具备了制造大飞机的能力?

李广义:中国航空工业是在国外打压、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航空关键技术领域更是如此。也正是这种局面,促使中国为满足国防需要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军事航空工业体系。

从发展经验上看,要保持与发展航空工业能力,必须军民结合。一个国家要立足航空业,必须“军民两条腿”走路,只有军用飞机而不搞民用飞机是不行的。从国际上来看,航空工业军民产品的比例,美国是4:6;欧洲是3:7。从技术角度来讲,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是可以互补的,其中有大约70%的技术可以通用。中国军用航空工业已经形成的完整工业体系,无疑为民用大飞机的自主研制提供了一个好的条件。

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自主研制了“运十”大飞机,使中国当时就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研制大飞机能力的国家。这些年来,随着高新工程的实施,中国航空科技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队伍得到新的发展,科研试验设施和条件显著改善。在民用运输机的研制与生产方面,新中国航空工业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研制和生产了运七(包括新舟60)、运八、运十,组装生产了ERJ-145、MD-82、MD-90等大中型运输机,已交付使用的运输机数量达到数百架;目前国内正在研制ARJ-21支线飞机,同时还通过转包生产改进和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研制出大飞机没有问题,关键是看研制出来的大飞机市场竞争力如何。

现在,世界航空工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国际化。如果说前些年国外打压和封锁促进了中国军事航空工业体系建立与发展的话,那么今后面对同样的局面,打压和封锁只会促进中国加大自主创新的步伐,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会越来越强。

1   2   下一页